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它仿佛一条沉重的枷锁,如影随形,让人倍感重负,心力交瘁。而对于法官这一职业来讲更是压力山大,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民众对公平正义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从而对“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门人、“尖刀上的舞者”——法官来讲,其所承受的压力也前所未有,繁重的办案数量,高标准的办案质量、金钱的诱惑、社会上少数人的误解、个别当事人的无理纠缠、情与法的碰撞、付出与获得的困惑…,选择这一职业注定要让他们承受与其他职业不一样的工作压力。
一、法官职业压力的具体表现
笔者所在法院每年都要对本单位干警进行体检,体检的结果显示,全院干警健康检查全部合格率仅为15%,一线法官亚健康比例达到85%。
我院现有干警33人,其中法官19人,从年龄结构看,30-40岁1人;41-50岁5人;51-60岁13人;从事审判一线的13人。近日,笔者对我院法官的心理压力表现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80%的被调查法官心理压力较大,工作中经常有紧张情绪,时刻担心案件出错,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的出现焦躁不安,心绪不宁,易怒,失眠等症状;近60%的被调查法官存在严重的倦怠心理,工作缺乏动力与活力,效率低下,只是被动地完成本职工作;在被凋查的法官中有近40%的人自我评价降低,对工作没有成就感。有近20%的法官则渴望得到心理医生的疏导。调查测试的结果表明,心理压力偏高是法官群体普遍的心理状态,据了解,在其它基层法院,此种现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法官职业压力的成因
(一)来自社会的压力。一是社会对法官的期望值要求过高,而民众对法官的认识也存在偏颇。当极少数的害群之马出现在法官队伍里,他们就会一概而论,从而严重破坏了法官的整体形象。法官也是凡人,同样渴望理解与尊重。民众有失公允的质疑和误解令法官的自豪感、荣誉感荡然无存;二是一些当事人的无理纠缠。有些当事人法律知识匮乏,即使案件的审理从程序到实体都没有任何瑕疵,一旦审判结果与其诉求不符,就仅凭主观臆断或者猜测,认为其诉讼中的一切不利均是由于对方给予了法官好处,进而恼羞成怒并迁怒于法官,四处上访,甚至反复缠诉闹访,试图通过上级机关、各级领导向法院施加压力。法官被投诉或涉及信访的,往往一边要接受调查、质询,一边还要对信访、投诉人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这不仅牵制了法官的工作精力,也令法官承受着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
(二)来自工作的压力。基层法院是全国四级法院中定纷止争的第一站。基层法官在办案时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一是来自案件被发回、改判的压力。审判工作中,法官们在办案的同时,时时承受因错案而被追究责任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法官心里。使法官在办案时顾虑重重,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他们清楚从法槌落下的那刻起就得对自己的案件终身负责,这种压力是巨大且无形的;二是来自内部考核的压力。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严格的队伍管理是做好法院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从严治院”是各基层法院坚持不懈的工作原则,各基层法院都建立了严格的法官绩效考评机制和制度约束机制。如将结案率、上诉率、息诉服判率、调解率、上访率、发回改判率等都纳入法官的工作绩效考核中。这些考核指标和工作机制虽然在保障法院工作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中仍有些许不够合理的地方,使法官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如错案追究制中的某些内容,一个法官办理的案件若是被发回重审、被改判或者被定性为错案,就意味着其在职期间不可能再有提职晋级的机会。
(三)来自生活的压力。一位学者曾说过:“人无法靠精神鼓励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靠财产维系。没有财产就没有文明、道德的生活,没有财产就没有尊严,没有尊严就没有法官。”目前,法官的收入难以维系他们的正常的生活需求,法官的尊严又从何谈起?正如全国人大代表王振华所说:“法官一方面收入较低,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巨大的经济诱惑”。再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攀比心理,这对法官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压力。就以笔者所在铁路运输法院为例,在同铁路分离后的法官工资较当前铁路工资已大幅度下降,我院科级干部的工资都抵不过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不少干警利用银行贷款购置的房子、车子,每月要按规定数额还贷,就法院目前个人微薄的收入,显得捉襟见肘。有的法官只能望房兴叹,在朋友及亲属面前产生自卑感。可见,法官较低的经济待遇亦是导致其生活负担加重,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四)来自法官自身的压力。一是职业要求日益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增加形成的压力。社会进步使司法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也急剧提高。同时,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案件难度不断增加。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对空白或不够完善,造成办案的难点。面对不断出现的法律漏洞,法官在断案中不断经历着挑战,必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二是自身素质条件的欠缺。司法水平不高也必然造成法官沉重的心理负荷,当前法官的整体素质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有法官由于缺乏对岗位的正确认知,再加上本身业务水平有限,因而对工作疲于应付,深感压力。试想如果法官在具体办案中因对事实和法律条文把握不准而经常面临错案的危险,或因未能取得良好的办案效果而经常陷于遭受质疑的困境,那么心理压力必然会如影随形地产生。
三、法官职业压力造成的影响
(一)、个别法官选择逃避,另辟蹊径,从而造成法院人才流失。基于种种压力,越来越多的法官选择离开法院系统,特别是基层法院。其中年轻法官的思离倾向明显,这些逃避心理已经严重影响干警的思想,对审判工作带来不少消极作用。 一位离职的法官曾感慨道:“进法院、当法官是一种理想、一种感召,而当真正成为一名法官时又感到痛苦和无奈。正所谓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二)、部分法官不思进取,工作激情有所减退。基层法院队伍存在素质要求高、工作任务重、纪律要求严、职业风险大、收入待遇低、保障欠缺的问题,使干警对职业的自豪感、荣誉度降低,激情与活力减退。工作中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存在怕办案心理,希望脱离审判一线。
(三)多数法官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健康状况堪忧。法官心理压力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其他行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多数法官常常感到寝食不安、身心疲惫。有些一线法官经常因为手中的某个案件而久久不能入睡。身心常常处于压抑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重压状态,对人的心理影响较大,轻者表现为紧张、焦虑、易怒易躁、抑郁、精神沮丧,重者导致精神崩溃,甚至会出现轻生的行为。近几年,在法院系统,法官因长期抑郁而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四、缓解法官压力的几点建议
(一)、维护法官尊严,提升法官的公正形象。随着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多的民众虽已具备了维权意识,但法律知识淡薄,所以要加大法律知识在全民的普及,通过普法使民众明白,法院不是万能的,法官也不是神,法官对公正的坚守,需要社会和民众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给法官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司法就多一份公信和权威,法治的根基才会更加坚固,法官才会多一份坚守公正、严格执法的勇气和担当。
(二)、建立、健全一系列科学的法官保障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法院执业保障机制。重视法官的提拔晋升,完善收入保障制度,建立办案奖励制度,在法院形成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格局。同时加强法官的福利待遇,留住法官队伍中的人才;二是建立科学的晋升和考评机制。基层法院因为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的限制,使法官的晋升机会较小,因此,建议实行基层法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提高基层法官的显形待遇,充分调动法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目前,基层法院的工作必须接受上级法院的考核。如果单纯以改判率、发回重审率论质量,以结案率论效率,势必会致使基层法院忙于应付,法官为此身心俱疲。因此,只有建立一个科学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才能营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工作环境,这也是解决法官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三)、法官心态建设与法院文化建设并举。一是开设心理咨询与心理讲座,聘请心理专家授课,对干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基层法官减轻心理负荷。各级法院领导也要多与干警交流,及时了解法官心理状态,使干警舒缓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二是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法院文化。法院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让法官有展示才华、能力的舞台和增强自信的机会,让法官之间有相互协作、互相倾诉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法官时时绷紧的弦得以适当放松的机会,引导法官强健身心、享受生活、快乐工作。
(四)、法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思想修养,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洁身自好,谨言慎行,维护好人民法官在民众中的公正形象;二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和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仅凭经验、吃老本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不断加强审判业务知识学习,向法官队伍中涌出的先进典型学习,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法官从事的是坚持公平正义的神圣职业,法官的心态如何,将会对审判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舒缓法官职业压力,重塑法官心态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加快推进司法改革,建立起法官职业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法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才能让他们卸下包袱,合法公正、全力以赴地去捍卫法律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