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法官缺乏职业尊荣感的表现、影响、原因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5-04-22 08:24:48


    每当美国穿着黑袍的法官出庭的时候,当事人都会认为好像是上帝派来的使者,心中顿时产生一种敬畏感!神圣、庄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尊荣感,一种做为法官的尊严和光荣。可是内心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事实上,法官职业的尊荣感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官自己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法官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是法律的代言人,是正义的裁判者,自己要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己要有自尊自重;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公众对法官的信任感和尊重感,社会公众,包括当事人、律师始终要保持对法官应有的信任和尊重,如果没有应有的信任和尊重,那么,法官职业的尊荣感也无法体现。

    中国法官法官缺乏职业尊荣感的表现、影响、原因

    一是法官找不到作为法官的自身价值。在国外法官有地位,受尊敬,而在中国,当事人闹闹,舆论炒炒,领导讲讲政治案件就变味了。法官没有独立的人格,成为受人摆布的工具,怎么可能从内心产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尤其是基层法院,法院编制人数很多,但真正在第一线办案的法官却不到一半,许多法官当了领导之后,就不办案,但又可以指挥别人办案,从而出现了司法实践中“参与审理的却不能决定,决定的却没有参与审理”奇怪现象。中国法院的功能早已经异化了,法院不是一个纯粹的裁判社会纠纷,实现司法正义的机构,而是变成了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包括维稳在内,承担执政者统治职能以及应对各种社会任务的国家机构。这对法院而言,实在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不当地加重了法院的负担,削弱或者分散了法院实现正义的功能。由于我国没有实现法院独立,更没有实现法官独立,导致法官对许多案件的无法做出自主性的判断,这种缺乏自主性的判断就会影响他们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同和向往,会让他们认为仅仅是执政者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不是正义事业的裁判者和维护者。既然仅仅是工具,当然也就毫无尊严可言了。

    二是法官压力大,收入与付出不相匹配。法官的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基层法官一个月3000多元,这样待遇低,劳动量大、需要经常打疲劳战,职业就缺乏吸引力。同时,法官的职业特点又要求必须从严管理,因为法官人人手里有审判权。待遇又低又辛苦,管理又严格,压力双向交织,就容易引发法官流失。考过法律本科,还要考国家司法考试,过五关斩六将,现实是在法院工作收入不入律师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差。靠内心的信仰支撑,转眼已是两鬓白发,仍就挣着3000多块钱,养家糊口。

    三是晋职晋级渺茫,付出很大却得不到应有的任用。举个例子,在铁路法院,1992年考入法院的,2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科员,这些法官会问,是我们这20多年什么也没有做吗?还是上级什么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想做?多年得不到晋升的基层法官,在基层法院大有人在。法官也是人,也有进取心,更有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得不到认可,得不到尊重,试问长此以往,何来法官的自尊心?何来法官的自豪感?

    中国法官缺乏职业尊荣感的对策、建议

    一是充分体现法官的自身价值。在提升法官职业的尊荣上,一定要实现彻底的司法独立,要让法官能够真正凭借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良心对案件做出自主的判断,他们在案件的裁判上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的人格精神。只有让法官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那种没有独立人格,受人摆布的工具,他们才能从内心产生对自己职业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当然,法官的独立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不受监督,可以恣意妄为,法官的独立仅仅意味着法官只需对法律和良心负责,每个法官也要对自己做出的裁判承担责任,都要同时接受当事人、律师、上级法院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二是对法官个人问题,要让法官感到自己职业的尊荣感,不仅需要提高法官的待遇,包括工资水平。例如,台湾地区法官的薪酬水平就达到了岛内政府副部级待遇,还包括法官职业的终身制,除非有故意犯罪,或者有意地徇私枉法、枉法裁判,否则,不能随意罢免法官的职务。同时,要保持他们有公平、公开、公正晋升的通道,他们的晋升不是由某个领导决定的,而是由资深的普通法官组成的晋升委员会决定的。

    三 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将法官变成是国家的法官,而不是地方的法官,也不是舆论的法官。法官代表的是国家的法律,而不是代表地方党委、政府的利益,法官是来自于国家层面的任命,而不是来自党委的任命,这就需要真正实现司法的真正独立,将整个法院系统从国家行政机构系统中剥离出来,在财政和人事上保持应有的独立,实现法院的去行政化。法院的唯一功能就是裁判纠纷,实现司法公正,维系社会交往的主流价值,就此而言,法院内部的许多机构都应该撤销掉,将那些编制腾出来给办案的法官。只要每个法官能够办好每一个案件,在每个案件中实现司法公正,就能为社会交往树立一种公正的价值导向,就能够赢得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认同,而不是为了维稳。

责任编辑:李继松    


关闭窗口